第八章这二货似曾相识
一晃时间又过去了一个多月,盛哥儿的生活一尘不变,还是每天带着石头上学,放学,逛街,没事的时候逗一逗小丫鬟安儿,让安儿觉得在这个不满六岁的少爷面前,自己更像是一个小孩。
倒是在这个上个月初的时候,在开蒙班有一批学生完成了识字的课程,被提拔到了小学班中,其中有一个叫李庸的十六岁的学生勾起了盛哥儿前世作为千帆的时候的一些回忆,感觉这个二货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事情还得从这批学生进入班级说起。老孟先生给大家安排好了座位,开始进行月考,月考结束开讲《论语》。
连那些在课堂里学习了七八年,听先生讲过好多遍《论语》的学生都认真的听讲,做笔记。可是这二货却直接跳出来喊道:“先生,我爸说《中庸》才是圣人的处事之道,我们可不可以直接讲《中庸》啊?就别讲这些耽误时间了。”
结果引起学生们一阵哄笑。
孟老夫子严肃的教训他到:“《论语》记录着圣师和他的弟子的一言一行。其中记录着圣师及弟子们的对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你竟然说学这些浪费时间?你连这些都不去了解,还学什么圣人的处世之道?”训完直接用戒尺打了二十个手板,把左手都打肿了。李庸更是痛的鼻涕都流出来了,在圣文阁对着圣师孔子的画像罚跪了一上午。直到吃午饭才让起来,罚回家抄《论语》第一章十遍。
这让盛哥儿想起来前世千帆在大学英语课上发生的一幕。
当时英语老师正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英语口语,就有一个二货站起来对老师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只说美式英语,你的发音我有点听不懂啊。”
当时老师就回到:“这位同学,你能保证步入社会你所见到的每个人都只说美式英语么?”
有时在课堂上,先生在前边授课,有一些同学在下边搞小动作,这二货直接就吼道“肃静,好好听先生讲课。”然后其他同学都认真听讲的时候他却趴在桌子上睡着啦。简直就是前世那个在课堂上大声训斥同学认证听讲,然后自己呼呼大睡的同学的翻版。
虽然这个李庸经常的在课堂上出洋相,受到先生的惩罚训斥,但是一直自我感觉良好,没事就拿着不知道在哪听到的对《论语》注释的只言片语和同学们显摆:“你知道这句讲的是什么意思么?你们了解的只是表面的只言片语,都是皮毛,其实这句的意思是这么这么回事。”长此以往,不一而足。
到了年底,族学要放假了,老孟先生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大考,模拟科考的规格模式。检验所有学生这一年来的学业。
考试共分三场三天来考。
第一天考的是四书五经,类似于现代的填空题外加注解。就是老师说上一句,要求学生们写出下一句,并注明此句的注译以及背景。属于默书,死记硬背的题,所有学生都最低得了一个及格。
第二天考的策论,就是先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要根据自己的所学,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解决的答案,并阐述这么解决的道理,以及优缺点所在。
考完下课,这个二货同学就找大家显摆:“你们策论过了么?我是没问题,先生给的题目太简单了。”结果第二天一公布成绩,只有他的策论没合格。得道先生的一顿臭骂。
第三天考的是应用文写作,要替乾元元年的唐肃宗拟一道诰,封郭子仪为中书令。
题目看似简单,可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入坑,闹出天大的笑话。
首先学生们得掌握诰文的写法。
其次,还要了解“安史之乱”的时间,背景。
第三,要了解郭子仪在评定安史之乱中所起的作用。
当时肃宗夺权即位,老爹唐玄宗还没有死,却被强行“太上皇”了。诰文的主旨在于,既得把发生安史之乱的锅扣在“太上皇”的头上,又不能说的太露骨,保住皇家的颜面。主旨意思就是:“太上皇”弄出一堆烂摊子,导致安史之乱,我多么英明神武,委派郭子仪给你善后。其中用词的精准,如何对行文粉饰,淡化负面的一些东西,强调大唐的强大,君王的英明神武,文武众臣的赤胆忠心,委婉的表达出来。
可以说这个题目太难了,班里三十四名学生,只有盛哥儿的诰文被老先生批注了一个良,六个中二十六个差。
其实对于得差的学生老先生也没怎么生气,自己出的这道题有多难自己清楚。只要学生们能揣摩出来这道题的题意,虽然文章表达差强人意,表面给个差,心中也是认为及格的。特别是得道中,良的七个学生,不但理解了题目的用意,文章做的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李魁(盛哥儿)用词还算精准,行文粉饰不着痕迹。虽然对于负面事情的遮掩和正面文章的美化还不到位,但是过完年也只有六岁,绝对称得上神通。老先生教书育人一辈子,终于教导出一个可造之材,比自己中了状元都要高兴。
可是当老先生看到李庸的文章后,气的胡子差点都立起来,文章用了大量的华丽辞藻堆砌了当时的天下乱况,有多么的混乱不堪,郭子仪有多厉害,孤军平叛,清平天下,扶新皇登基,功不可没。
这篇文章放在当时,皇帝一怒,绝对是诛灭九族的大罪。
老先生直接用红笔在试卷上批复。“不求甚解,狗屁不通。”
第二天公布成绩的时候更是直接把试卷砸在了李庸的脸上。
李庸拿着试卷更是一脸懵逼:“我这文章写的多好啊?哪里就不求甚解了?怎么就狗屁不通了?看我这行文格式的运用,看我这华丽辞藻的修饰,不说是冠绝书院也称得上绝世好文吧?我就知道老孟先生从我来到这就看不起我,这是嫉贤妒能,这是对一个天才少年的绝情打压!”
转眼到了龙德三年,郢王朱友圭早在凤历二年二月病死了,现在在位的是朱友贞。也就是史上所说的梁末帝。
盛哥儿和石头在族学度过了六年,如今盛哥儿已经十一岁了,由于家庭条件好,盛哥儿也注意自己的营养摄取,身高已经达到了将近五尺零二分,也就是一米五十八九左右,由于爱穿厚底靴子,还在靴子底下垫了一双让安儿给做的二分高的增高垫,外表一看,足有五尺五分,也就是一米七左右。
石头这两年也没少长,个头直接长到了六分,也就是一米其实三多一点。
两人往那一站,比普通成年人都高了半个头。但是石头更壮一些。
自从六年前戳破假老道骗局那时起,石头和柳盈两人就互生爱意,每次盛哥儿带石头去喝茶两人都是眉来眼去的。
柳氏也知道了两个孩子的心意,找石头单独谈了一次。在去年的秋收过后,全伯找了一个媒婆到柳氏那给石头提了亲,一个月后石头和柳盈就结了婚。盛哥儿的父母虽然是李家的家仆,但是现在这个年代家仆的地位已经不是很低了,相当于后世的雇佣关系。况且爷爷全伯还是李府的大管家。父亲独自管理着南山的一个农庄的六七百亩农田和二十多个佃户农工。柳氏虽然是平民,但是也干着开茶馆的贱业营生,也算门当户对。
婚后李家在李府隔壁买了一套三间青砖瓦房的小院赏给了石头,石头还是每天进府陪同盛哥儿上学,经过六年多的相处,二人感情更加深厚。名为主仆,实为兄弟一般。
三年前母亲苏樱雪又给盛哥儿生了一个小妹,取名静姝。源自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取娴静美丽的意思。
小家伙现在三岁多点,说话走路也和现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一样,不算太早。盛哥儿非常喜欢这个妹妹,曾经按照前世婴儿学步车的样式雇木匠给妹妹打造了一个木制的学步车。但是因为这个时代的院子并不平整,没法使用,有几次还差点摔倒。只能在室内由丫鬟们看着使用。
即使是这样,父母也对盛哥儿的奇思妙想震惊不已。
盛哥儿知道,就在这一年,不知道具体几月,梁国就要被晋国灭国了,历史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是否有烧杀抢掠的事发生,所以提醒父母要早做准备。
对于盛哥儿的早熟和对事物的判断准确性,父母早已接受,甚至是言听计从。所以听从盛哥儿的建议,用条石修筑了一丈多高的院墙。还在四角建立了箭楼。墙宽五尺,上面修筑了箭垛甬道。简直就像一个缩小版的城墙。
又在本家弟子当中招募了四十个壮汉,编成两队,每天操练。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