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魔王曹操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桓帝世,曹腾为中常大长秋,封费亭侯。(曹腾)养子(曹)嵩嗣,官至太尉,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曹)嵩生太祖。
曹操,是豫州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太监,曹腾的养子。曹腾在朝中三十年,没有什么大的过失,还能推举贤人,应该是宦官中比较少的与士族关系还不错的派别。曹腾的养子,曹嵩,在中平四年(187年)十一月的时候,也就是韩遂王国侵扰三辅之地的时候之后不久,从大司农(九卿之一,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的位置,升入太尉。不过到了中平五年(188年)夏四月,就被罢免了。而根据后汉书宦者列传的记载,曹嵩“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所以这个太尉啊,是买来的。既然是买来的,自然不会长久,不过从侧面也反映出,曹嵩家真有钱,当然,来路就难说了。
由于曹腾的关系,曹嵩一直官路亨通。在做大司农之前,做过司隶校尉,就是何进最后让袁绍做的那个官职,两千石,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也做过大鸿胪,九卿之一,两千石,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根据考古发现,东汉末年曹嵩做大鸿胪的时候,可能曾经通过会稽郡向谯县内迁过倭人(日本人)。
总之,由于曹腾的关系,曹操一家,一直生活的非常的好。当然啦,同样是官二代,曹操一家由于受到宦官的庇佑,自然是没有那么的光鲜,以至于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中,仍然骂曹操是“赘阉遗丑”。
曹嵩原来的姓氏一直存疑,根据《续汉书》和《曹瞒传》的记载,曹嵩可能原来是夏侯氏,而且还是夏侯惇的叔父。不过呢,由于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通过DNA技术,基本已经推翻了曹操是曹参之后和曹操是夏侯氏后代的说法。而曹嵩,有可能是曹腾家族内部曹姓的过继。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曹操家族DNA”。
当时宗族内过继子女非常正常,比如之前介绍的袁绍,如果曹嵩真的是曹腾家族内部过继的,照道理来说,不应该这么隐晦。所以曹嵩搞不好是曹氏宗族内一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也未可知。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说曹嵩是“乞匄携养”,如果不是污蔑,而是由于袁绍和曹操关系密切而得之内情,那么曹嵩搞不好真的是一个路边的弃婴或者从某个乞丐那里得来的孩子。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三国志 武帝纪》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 《曹瞒传》
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孙盛异同杂语》
曹操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一代奸雄机警,喜欢耍权数的特点。不过作为宦官子弟,难免声色犬马,放荡无度,不为大多数人看好。不过呢,不同的是,曹操虽然“放荡”,但是以“任侠”自居,(任侠,又称为“尚义任侠”、“为气任侠”、“使气任侠”,也就是“附带意气,以侠义自任”的意思。)。所以呢,虽然曹操是宦官之后,不过他年轻的时候,与八厨之一的张邈,还有以“游侠”自居的袁绍关系特别好,可以说是意气相投。
曹操年少时,就能文能武,比较喜欢兵法,自己还摘要各大兵法的精要,又对孙子兵法进行注解。
曹操还没有出仕之前,在老家谯县生活。他主要的伙伴,是曹氏宗族里的兄弟,还有夏侯氏的子弟。
与曹操玩的比较好的宗室兄弟,有曹仁,曹纯和曹洪。
(曹)仁祖褒,颍川太守。父(曹)炽,侍中、长水校尉 -- 《魏书》
曹仁和曹纯是亲兄弟两个,为一母所生(同产),年龄相差两岁。曹仁的爷爷叫曹褒,曾经官至颍川太守。曹褒是曹操爷爷曹腾的哥哥,所以曹操和曹仁曹纯是堂兄弟,都是宗族。曹仁曹纯家里也是谯县比较富裕的家庭,可是虽然说曹仁曹纯是亲兄弟,可是脾气秉性大不相同。
(曹仁)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 《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
曹仁年轻的时候家里待不住,喜欢弓马骑射,围猎游弋。当时天下豪杰并起,曹操还没有起事的时候,曹仁已经聚集了一千余少年郎,游荡于淮泗之间(淮水泗水之间,大致是谯县以东到徐州的地界。)三国志评价曹仁少时“不修行检”,而且也没有他以侠为名的记录,所以他聚着这一千多人,搞不好做的是虎啸山林的勾当。
(曹纯)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仁别居。承父业,富於财,僮仆人客以百数,(曹)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 能。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由是为远近所称。年十八,为黄门侍郎。
曹纯到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照道理来说,这个时候长兄曹仁(十六岁)应该继承家业。不过曹仁不愿意呆在家里,没了父亲的管教,估计心更野了。 作为曹仁曹纯父亲的曹炽,凭借曹腾曹嵩的关系,在朝廷中做过侍中和长水校尉,这两个都是非常重要的皇帝近臣。侍中(比两千石),掌侍(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长水校尉,(比两千石)掌宿卫兵(胡骑)。可以说,曹炽能文能武。不过呢,我大胆的推测,作为士族出生的曹炽,给曹仁的字是“子孝”,给曹纯的字是“子和”,自然是属于内敛传统的士族,所以他应该更喜欢“好学问”的幼子曹纯,而并不喜欢“不修行检”“好弓马弋猎”的长子曹仁。所以等到曹炽一死,他就留遗嘱让曹仁曹纯分家。而且,让幼子曹纯继承家业。
曹纯呢,也没让他父亲失望,首先会赚钱,“富於财,僮仆人客以百数”,家产进一步扩大。而且呢,不同于他的兄长,家风严谨,“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而且亲近士族,“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不但会赚钱,而且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又好结交士族,很快声名大噪,刚刚到十八岁,便到洛阳做了“黄门侍郎”。这个黄门侍郎,也算是皇帝近臣,六百石,职责是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
这时候正好是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这一年的四月,曹嵩从太尉的位置上被罢免。八月,西园八校尉成立,曹操升任典军校尉。我们无从得知,曹纯做黄门侍郎是在几月份,但是我猜测,曹纯就算品行再高,十八岁就从地方直接进中央做官,自然是沾了曹嵩的光了。你要知道,这一年,三十三岁刚刚就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在弃官之前,还在做一个六百石的低阶官员议郎。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 《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
(曹)洪伯父(曹)鼎为尚书令,任洪为蕲春长。 -- 《魏书》
(曹)洪将家兵千余人,就(陈)温募兵,-- 《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
曹洪呢,是曹操宗族内的子弟,比曹操小,算是族弟。曹洪的伯父曹鼎(曹休的祖父),曾经做过吴郡太守。元宝坑**东汉墓里面,发现了“吴郡太守曹鼎”的铭文字砖。后来升迁的中央做了尚书令,一千石,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曹鼎在做尚书令的时候,任命曹洪到荆州江夏郡蕲春县,做蕲春县长。有传言说曹洪家境非常富裕,他后来到到扬州募兵,就带着家将一千余人,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点。
总的来说,汉末,曹氏宗族在谯县应该算是大族。曹操曹仁曹洪家里面都有人在朝中为官,而且曹操的父亲曹嵩还官至太尉,曹操曹仁曹洪几家都家境殷实,富甲一方。所以曹氏宗族是曹操早期起兵的一大助力,没有这个背景,曹操要做“乱世之奸雄”也是不可能的。
曹操年少时在谯县居住,除了与曹氏兄弟多有往来,还与几个夏侯氏的子弟来往不错。
首先要说的,是曹操的连襟,夏侯渊。曹操的第一个夫人,是谯县丁氏的丁夫人。而丁夫人的妹妹,就嫁给了夏侯渊。顺便说一句,曹操的母亲,很可能也是来自这个丁氏家族。
夏侯渊字妙才,惇族弟也。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 《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
曹操这个会惹事的,早年间在谯县就惹下大官司。作为好兄弟又是连襟的夏侯渊,甘愿替他顶罪。这个也说明,夏侯渊的家室可能不如曹操显赫,毕竟朝廷里面没人,只能自己去顶罪。而曹操之后以局外人的身份再去疏通,自然把这个案子又给压了下来。连重罪都能豁免,可见曹氏一族在当地的力量。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夏侯惇和夏侯渊都是比较猛的人。夏侯惇十四岁的时候,跟随师傅学习,(不知道学的是文是武),有人羞辱他的师傅,他就怒而杀之。杀完之后,没事,“以烈气闻”。那个年代虽然杀人不像现在一样,一定是重罪,但是也不可能一点事情没有啊。比如关羽这么猛的人,在家乡犯事之后(多数也是杀人),也只能亡命天涯。所以呢,我猜测,毕竟和曹操关系好,很可能曹氏出面把这个事情给压下来了。毕竟人家羞辱夏侯惇的师傅在先,搞不好也能弄个“正当防卫”。也许由此,夏侯惇和曹操的感情就更深厚了。夏侯惇可以说,是这么多人当中,最早去投靠曹操的,在曹操剿灭黄巾军的时候,他就到曹操手下,当裨将(副将)。
也许由于曹操与夏侯氏的家子弟走的太近,之后有人误以为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是夏侯家的人。这个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曹氏一家,应该与夏侯氏一家特别的熟络,而且几辈子都有婚姻联谊。陈寿说,“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夏侯)尚、(曹)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曹操年幼时在一个宗族强盛的环境中长大,而且生活富足,除了本人爱惹事,交些社会上的朋友,倒也过得平顺。
(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三国志 武帝纪》
同袁绍一样,刚刚二十岁的曹操,举孝廉(举孝察廉),被推举为郎官。就任洛阳北部尉,主要负责洛阳北部地区的治安。仗着父亲是高官,自己又年轻气盛,那个时候的曹操,也是觉得自己可以靠自己改变这个世界。曹操一到“尉廨”,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悬于衙门左右各十余根,“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就是后来西园八校尉领头的那个,他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的行为也得罪了宦官和宠臣们,他们碍于曹嵩的关系,不能报复曹操,于是就联名推荐曹操为顿丘令,把他调出了洛阳。
顿丘县,在兖州东郡,当时与濮阳隔黄河南北相望。顿丘在黄河北岸,濮阳在黄河南岸。这是最早有记录以来,曹操以官员的身份进驻兖州。而东郡就在陈留郡的北面,紧挨着陈留郡。我们前面讲过,袁绍做过濮阳长(县长),而曹操做的是顿丘令(县令)。(《前书百官表》云,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所以当时顿丘县的人口应该是一万人以上了。)看来,曹操和袁绍,早期经历都非常相像。
但是没做几年太平的县令,当时朝中宋皇后失宠,丢了皇后位,宋家一门被灭。宋家之中有个叫宋奇的,他的老婆是曹仁的妹妹,宋奇和曹操非常要好,因为受到这件事情的株连,曹操被免官。但是又过了两年,等风头一过,估计是曹嵩在朝中操作,因为曹操“能明古学”,又征召他为议郎。
作为六百石的议郎,二十五岁的曹操还是踌躇满志。曹操经常上书抨击时弊,特别是维护士族的利益。但是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腐朽,曹操虽然有心辅佐,但他知道他很难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什么,所以后来就“不复献言”。不过他鲜明的政治立场已经证明,虽然他是宦官之后,但是他是站在士族这一边的,所以可以想见,作为官二代的士族青壮派领袖袁绍,是非常喜欢和曹操结交的。而且,在这一点上说明,早期的曹操还是非常愿意辅佐汉王朝皇帝的,如果当时政局清平,估计曹操一定能成为“治世之能臣”。
等到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临时拜为骑都尉,率领一支军马, 负责征讨颍川的黄巾军。曹操曾经和皇甫嵩,朱俊一起打过长社之战,这也是曹操在早期与黄巾军作战当中,唯一记录下来的战斗。但是并没有明确地记录,指明当时曹操受哪位中郎将的管辖。很可能由于曹操还年轻,他统帅的只是预备部队。
当时前锋朱俊进入颍川,和黄巾军波才战斗,首战不敌。皇甫嵩率军退守到颍川郡北面的长社县。波才派大部队包围长社县。当时黄巾军人数上占非常大的优势。不过军神皇甫嵩发现黄巾军的营地靠近草丛。当夜正好刮大风,于是他派军士做好火把等在城墙上,然后派精锐偷偷潜伏到城外,纵火大呼,城上的军士也点亮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乘着敌军“惊乱奔走”的时候,击打战鼓,朝敌阵冲锋。这个时候正好“(皇)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应该是皇帝把曹操这支预备队调上来增员皇甫嵩,皇甫嵩,朱俊,曹操一起合兵攻击。“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曹操在这次战斗中,其实只是起了辅助的作用。可以说,只是增加了一些带兵作战的经验,到这里,还没有显示出他作战的能力。不过与袁绍相比,的确多了不少实际统兵的经验。毕竟,袁绍在从朝廷出来之前,只带过禁卫军。
之后可能由于朝廷军马与黄巾军在豫州兖州南阳等地的作战比较顺利,曹操再也没有露脸的机会了。战后,曹操升任青州济南国的济南相。(每国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县。本注曰:主治民,如令、长,不臣也。)
(济南国)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曹操)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三国志 武帝纪》
总的来说,曹操还是像当年在当洛阳北尉一样,刚正不阿,严厉的查处当地作奸犯科之徒。虽然一时“郡界肃然”,但是毕竟“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一句“不能违道取容”说明曹操不愿意与宦官集团同流合污,一句“恐为家祸”,说明就算曹嵩再厉害,就算自己爷爷曹腾是大宦官,但是呢,也经不起曹操这样的折腾,曹操凭借一个小小的济南相,根本无法挽救整个汉王朝的衰败。而此时的曹操,也看清了东汉政权腐朽的本质,不出意料之外的是,即使后来朝廷再升他做东郡太守,曹操也选择和袁绍“服丧六年”类似的道路,“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一时间躲避当权的宦官集团,回到乡里,不出仕,“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一直等到中平五年(188年),党锢结束,何进征召年轻士族进京,曹操才响应号召,凭借之前的人望和与士族青壮派领袖袁绍的关系,顺利进入西园八校尉,担任典军校尉。
可以说,曹操早期的经历与世代为官的家室宗族与袁绍非常相近,而要消灭宦官集团共同愿望,使两个年轻人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从而使一个士族少壮派的领袖和一个胸怀天下的宦官之后走到了一起,成为挚友。而不同于袁绍的是,曹操对于汉王朝,仍然存在着一丝力挽狂澜于既倒的豪情,只是苦于自身当时的地位能力有限。若不是董卓的入京,两位年轻的士族联手合作,可能真的能够辅佐汉少帝,中兴汉室也未可知。不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不过呢,曹操与袁绍还是有些地方不同,曹操在朝中的官位一直不高,在进入西园之前,最高也就是做到六百石的议郎,基本相当于低级别文员。而袁绍得到何进的赏识,进朝廷后不久,已经是虎贲中郎将(两千石),掌管禁军了。而且虽然曹操算是何进阵营的人,但是从来没有他直接对何进建言献策的记录,前面我们说过,对于召董卓入京,何进的手下产生了两派的观点。这个主意本身就是袁绍想出来推荐给何进的,当然,他建议招的也不是董卓一路的军马。直接反对的,有郑泰和陈琳,他们都有直接面对何进的劝谏。至于曹操呢,他只是和陈琳讨论了一下这个建议。所以可以看得出,何进的核心智囊团里,没有曹操。何进对于曹操,显然没有对于袁绍袁术兄弟两个那么上心,很可能碍于曹操是宦官之后,而且曹嵩和宦官的关系非常好的缘故。
介于此,与袁绍袁术先后掌管禁军不同,曹操虽然是西园八校尉当时是典军校尉的职位,但是很可能只是挂一个名,或者参与管理,并没有实际的兵权或者职权非常有限。理由是当何进被杀,袁绍袁术兄弟两个带兵进南宫杀宦官的时候,曹操一点动静都没有。其余几位下级军官不动也就算了,作为后来成为魏武帝的曹操,如果他当时有所行动,一定会在武帝纪上写几笔,毕竟诛灭宦官集团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来说,都是一大功绩。曹操为什么没有参与呢,很可能当蹇硕被何进杀掉之后,西园的军马包括原来的禁军都由袁绍袁术兄弟两个掌管,而曹操所掌管的“典军”,只是挂在他的名下,他并不参与实际的统领,所以当时一出事,他就没来得及参与。
所以说,曹操在何进阵营里面,是处于核心团队之外的辅助人员,他能进西园八校尉,很可能也是他的好哥们袁绍的极力推荐。
等到董卓入京,封了曹操一个骁骑校尉。虽然都是校尉,既然董卓是封赏曹操,自然这个骁骑校尉应该比原来的典军校尉职位更高一些。不仅给曹操加官,而且还“欲与计事”,把你曹操加入我的智囊团,算是非常看重曹操的。不过呢,曹操是什么人,一看你董卓倒行逆施,早晚得玩完。于是“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赶紧逃出洛阳,去往陈留郡。
图 1.8.1 曹操逃亡路线
从洛阳刚刚逃出来,往东刚过了旋门关,来到成皋县,就发生了一些意外。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魏书》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世说新语》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孙盛杂记》
大体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三处说法,其中两处说法类似,而魏书中的说法,则完全相反。按照魏书的说法,曹操经过老朋友吕伯奢的家,吕伯奢不在,但是他的儿子和宾客来抢劫曹操的马和东西,曹操于是杀了几个人。这种说法责任完全在对方了,曹操变成正当防卫了。这是魏书的说法,显然是偏袒曹操的,但是写的很矛盾。首先作为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又是官二代,富二代,自然结交的人不会太差。其次,既然生了五个儿子,家里还有宾客,想来家境不会太差,不会看到你曹操就全变成绿林好汉了吧。所以,这种说法,还是比较牵强。
《世说新语》 和 《孙盛杂记》写的比较类似,基本来说,曹操去拜访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留宿期间,曹操误以为人家要对付他,(毕竟自己的逃亡的人,做贼心虚)所以就大开杀戒,把人家杀绝户了。这个其实比较符合曹操的性格,结合之后曹操为报父仇,对徐州大开杀戒的情况,曹操对杀人这件事情是非常随性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多么唯我的想法。这种唯我独尊的想法,虽然使曹氏家族在乱世中崛起,不过这种思想的传承,最终为曹魏政权敲响了丧钟!
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三国志 武帝纪》
眼看就要离开河南尹的地界了,就在河南尹和兖州交界的地方,曹操被一个亭长抓到了,并且押送到县衙里面。当时县衙已经得到董卓的文书,说是要捉拿曹操,情况十分紧急。好在县令的秘书(功曹)知道这个人是曹操,劝县令说,现在天下大乱,曹操也算是当时英雄,不宜捉拿。你要知道,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多是武人出生,到了功曹县令一层,多是士族子弟。比如曹操自己就做过县令。所以惺惺相惜,就放了曹操。曹操也算是大难不死,赶紧往兖州陈留郡跑。
之前袁绍袁术逃跑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多波折,说明曹操的关系网可能不如袁氏兄弟,也说明当时由于太多的士族子弟从洛阳逃出来,董卓已经开始加强了对逃跑官员的抓捕。而这也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袁隗袁基没有跑,很可能这个时候,一大家子五十几口人,是跑不了了!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中平六年)冬十二月,(曹操)始起兵于己吾 -- 《三国志 武帝纪》
图1.8.2
曹操一直跑到兖州陈留郡最东南面的己吾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西南)起兵的。这一年,曹操已经三十四岁了。己吾县离曹操的老家谯县直线距离大约70公里。所以总的来说,曹操虽然是在兖州的陈留郡起兵,但是还是离自己的老家,豫州沛国的谯县是很近的,基本属于回老家附近起兵。而且曹操对兖州陈留郡相对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儿时的好朋友张邈,这个时候正是陈留郡的太守,等于说,地方长官是自己的兄弟,那么办起事情来就事半功倍了。所以说,曹操此时,是投靠在张邈的麾下。
当时曹操起兵,虽然说“散家财”,但是我们不知道,曹嵩是不是支持曹操。曹嵩在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因为太尉之职被罢免,这个时候已经回到了谯县。但是曹嵩并不是一个清廉的人,我们之前讲过,他那个太尉是买来的,他这么有钱,自然不可能都靠俸禄。而且他与原来的宦官集团关系非常好,不然也罩不住曹操,所以在讨伐董卓政权的问题上,我们很难下结论曹嵩一定是支持曹操的。而且,根据《后汉书 宦者列传》记载“(曹嵩)及子(曹)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曹德)疾避乱琅邪”。显然,曹嵩害怕曹操的起兵殃及自己,所以带着自己的家眷和小儿子逃到东面的徐州去了。
所以,曹嵩可能给予曹操起兵的帮助非常有限,甚至是没有。曹操所谓的散家财,散的可能只是属于他的一部分,比如和老爹分家了。不过,好在得到一个贵人的帮助: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 《世说新语》
(卫臻)父(卫)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 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三国志 桓二陈徐卫卢传》
紧挨着己吾县的西北面,有一个叫襄邑县的地方,当地有一个士族名仕,叫卫兹,家里非常的有钱。曾经何苗杨彪都征召过这个卫兹,请他出来做官,可能他也觉得当时宦官当道,政坛黑暗,所以虽然举了孝廉,但是一直没有出仕为官。等到遇到曹操,两个人可以说是志趣相投,卫兹非常的喜欢曹操,常常与他议论大事。等到曹操起兵的时候,卫兹全力支持曹操,才使得曹操顺利起兵。而卫兹本人,也加入了曹操的麾下,不过可惜的是,在曹操的第一场战斗中,卫兹就战死在荥阳。不过曹操这个人是很记恩的,卫兹的后人都做了曹魏的高官。
这个时候,我们之前介绍的曹氏和夏侯氏的兄弟们,知道曹操在己吾县起兵,都陆续赶来帮助他。
(曹纯)二十,从太祖到襄邑募兵,遂常从征战。 -- 《英雄记》
曹纯应该是和曹操差不多的时间逃出洛阳的。二十岁的时候,正好是曹操准备起兵的时候,帮助曹操到之前说的襄邑县去募兵。曹洪这个时候,也来投奔曹操,并且在之后不久发生的荥阳之战中,救了曹操一命。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夏侯)惇为司马 … 太祖起兵,以(夏侯渊)别部司马、骑都尉从-- 《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
曹操在诸侯会盟的时候,得了一个奋武将军将军的称号。这个时候,夏侯惇是他最重要的将领,任司马,掌管兵马。而夏侯渊则是别部司马,也是统领部队的,但是与夏侯惇相比,应该统领的是人数不定的预备队(别部)。后来,曹操又升任夏侯渊为骑都尉,很可能让他掌管禁卫部队或者骑兵。骑都尉在校尉之上,曹操应该非常信任和看重夏侯渊。
(曹仁)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
我们不知道曹仁投靠曹操的具体时间,但从封的官职来看,应该也是曹操起兵前后就来投靠曹操,带着他的一千多“少年”,被曹操封为别部司马,和夏侯渊一样。之后升任厉锋校尉。看“厉锋”二字,就知道曹仁是比较猛的,应该是头阵先锋的料。
好了,武将都有了,但是还缺一个军师。而曹操人生的第一位军师,居然不是从中原而来,而是从遥远的扬州会稽郡而来。
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周)喁,(周)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 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 《会稽典录》
周喁字仁明,会稽郡人,他的两个哥哥,一个是丹杨太守周昕,一个是袁绍部将周昂。后来反董卓大战期间,周喁被袁绍指派,去和孙坚抢夺豫州刺史一职。后来兵败转投他的哥哥丹杨太守周昕。
说起来,非常的奇怪,曹操家族似乎与远在扬州的会稽郡颇有渊源。曹操起兵的时候,征召会稽郡周氏的周喁为军师,还带来了两千人马。而曹操后来荥阳兵败,兵卒死伤殆尽,曹操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扬州,他跑到扬州去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周喁的哥哥)与兵四千余人”。虽然说,这次扬州募兵,很可能是因为曹洪与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陈温也是豫州人,豫州汝南郡人。)可是一个蕲春县长(曹洪),怎么可能和扬州刺史那么熟络呢。所有的焦点都指向一个人,曹洪的伯父曹鼎(曹休的祖父),曾经做过吴郡太守。而吴郡就紧挨着会稽郡。而且,元宝坑**东汉墓的墓主,是“会稽郡曹君”,有人怀疑就是曹胤(曹仁曹纯的叔叔),而且还怀疑他做过会稽郡的太守。如果这些属实,加上曹嵩在做大鸿胪的时候,可能曾经通过会稽郡向谯县内迁过倭人(日本人),把这些都串起来,如果是真的话,曹氏家族在会稽郡应该是根深叶茂,关系非同一般。而陈温之所以和曹洪关系很好,很可能是因为陈温是曹鼎,也就是曹洪叔父的门生,靠着曹鼎曹嵩在朝廷里的运作,才当上这个扬州刺史。而由于曹氏家族在吴郡和会稽郡多年的为官,使得豫州的曹氏家族和会稽郡周氏家族形成了天然的联盟关系。所以早期的曹操,得到了会稽郡周氏的大力帮助。
总的来说,曹操早期的这些将领,都是他的宗族或者年少时的朋友,从一点来说,很符合古人起兵的特点,就像我们之前介绍的袁绍,他最初,也只有许攸,逢纪这两个儿时的朋友帮助他。曹操和袁绍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而开局,也是如此的类似,这两个汉末士族的翘楚,注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不过这个时候,羽翼未丰的他们,都各自蛰伏在他人的羽下。
精彩评论